我国冷链仓储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 引言
随着对食品新鲜度的不懈追求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 人们开始关注冷链物流。近年来, 我国冷链产品的消费处在快速增长的时期。我国目前蔬菜产量约为5亿吨, 其中只有不到10%进入到了有温度控制的加工和流通环节, 而国外, 达80%以上, 果蔬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的损耗率仅有1%~2%, 而我国由于冷链的问题造成每年约有20%的果蔬的浪费, 损失的总价值在100亿美金左右[1]。冷链物流中, 利用降温设施创造适宜的湿度和低温条件的仓库进行生鲜物资的储存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冷藏和冷冻能摆脱气候的影响, 延长各种产品的贮存期限, 以调节市场供应。有效的冷链仓储能够实现产品的整合, 降低成本, 促进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2 我国仓储业发展现状
2005年12月16日,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第三号数据公告。公告显示:“2004年, 我国共有仓储企业10177个, 就业人员39.9万人, 仓储企业资产总额2578亿元, 负债为1791.4亿元, 所有者权益为78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97亿元, 利润总额23.6亿元。”这次数据的公布, 对于仓储行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仓储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与此同时, 仓储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从显示数据分析, 仓储企业平均规模偏小, 仓储业经济效益偏低, 仓储业资产负债率在各行业中最高[2]。从2004年开始, 由于各级政府和企业对仓储业的重视, 用于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 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如图1所示) , 使仓储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为进一步促进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经4年的发展, 在2009年1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上大家看到仓储业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末, 我国仓储企业的数量已达17416个, 比2004年增长了71%。仓储业的从业人数已达51.1万人, 比2004年增长了28%。仓储业的总资产已达5694.5亿元, 比2004年增长了120%。仓储业的营业收入已达3020.9亿元, 比2004年增长了236.7%。仓储业的利润总额已达240.3亿元, 比2004年增长了近10倍、达918%[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4年里, 我国的仓储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是企业的数量、规模还是利润都得到迅速的增加。
但是专业化冷链仓储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仓储协会冷藏库分会的数据 (针对500吨以上冷库的统计) , 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 我国年营业额在500万元 (含500万) 以上的食品冷冻、冷藏企业约2万家 (包括加工企业内的冷库车间及冷藏库) , 就业人员250万人, 全国冷库容量达900万吨左右[4],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10年的统计结果, 冷库容积达5万立方米规模以上的冷库企业38家, 完全无法满足冷藏冷冻食品及生鲜农产品的冷藏及冷冻需要,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 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 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未来冷链仓储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3 我国冷链仓储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缺乏合理规划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预计, 实现2015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目标, 将带动2000亿左右的社会资本投入, 其中冷库的建设占有较大比重。这一方面说明了冷链仓储规模不足,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储存需求,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由于我国的冷链仓储企业整合较少, 大部分是各自为政, 因此难免出现由于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 进行重复性地投资和建设。同一区域一些冷库被闲置, 而另一些冷库又在被建立, 这不仅会增加投资风险, 还会分散社会需求, 使冷库的经营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2 信息化程度低
仓储行业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冷链仓储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主要指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在冷库企业的应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仓储业最显著的特征。虽然, 目前我国仓储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数量在迅速增加, 冷库也在细分市场被建立, 射频技术和条码技术逐渐被广泛使用, 仓库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相较过去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 由于我国仓储企业的基数较大, 因此, 我国仓储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容乐观, 据相关统计, 截至2006年, 在我国现有3万家左右仓库中真正实现信息化的还不到5%, 大多数仓库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5]。不少冷库企业设施设备陈旧, 很难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就算有一些企业花巨资筹建自动化系统, 但无法与其它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对接, 从而不能高效的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极大的限制了整个冷链物流环节的效率, 制约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3.3 增值业务少
我国大多数从事冷链仓储服务的企业作为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 只能为客户提供冷藏和冷冻业务, 服务内容简单, 服务手段单一, 其他增值业务涉及较少, 服务附加价值不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表明,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性服务, 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 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6]。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常温普通仓储企业的毛利率已降至3%~5%, 冷库经营企业, 虽然毛利率相对普通仓储行业情况稍好, 但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仍然更多的依赖物流设施能力的提高和服务价格的降低, 一旦经济环境有些波动, 企业经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3.4 标准化程度低
从目前的物流业发展看, 标准化问题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资源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直接造成了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后。这一部分是因为物流是于物流产业跨越了行业, 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因此要形成行业统一的标准, 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和统筹工作, 冷链行业标准化体系也没有被完善的建立起来, 由于各个冷库企业的设施设备不能共用和通用, 影响了冷链仓储资源的整合, 有关冷库规模的重要统计数据单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国多用重量单位“吨”来计量, 国外则多用“立方米”来计量。
冷链仓储是物流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整个冷链物流过程绩效水平, 高水平的冷库管理, 不仅为企业节约成本, 带来利润, 也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 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冷链仓储业健康的发展。
4 我国仓储业发展的对策
4.1 合理规划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是从战略的角度来整合现有的仓储资源, 一方面要求有资金投入建设符合现代仓储要的基础设施, 在建设新的冷库设施时, 要和整个社会冷链物流网络的基础设施相配合, 建立大型化、专业化冷库, 使新建设施和原有设施能够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网状系统, 让各级冷库设施的规模符合其服务辐射范围的需求, 又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 积极推动各种经济合作和冷库企业投资模式, 调整冷库设施网点布局, 对老旧设施进行改造和技术升级, 使之达到货畅其流的需要。
4.2 加快信息化与标准化进程
加快旧的人工操作冷库仓库的技术改造, 提高冷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继续推进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的使用。在冷链物流行业, 积极推进冷冻、冷藏仓库的建设, 使之满足冷链物流的需求。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速选拣、自动分配货位、存储能力优化的功能。建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对企业的出入库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处理, 在企业间建立专用增值网进行报文的传输[6]。
继续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是仓储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 达到整个物流系统协调统一, 加快物资流通速度, 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 降低物流成本。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物流标准化, 以国际标准作为基本的参照, 使运输、仓储、装卸等环节可以真正无缝连接,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节约资源。
4.3 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在传统仓储业务的基础之上, 积极创新物流服务, 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以“客户满意”为服务宗旨, 根据客户需要, 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冷链仓储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要善于发现客户已经察觉的需求, 还要善于发现客户自己还未意识到的需求, 甚至还应该引导顾客, 创造客户的需求。把单纯的冷冻冷藏服务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范畴来考虑。向下游延伸为客户提供品质检验、改换包装、加标贴等流通性增值服务;或者向上游延伸提供订单处理, 企业库存控制等业务, 除此之外, 还应积极开展物流金融服务, 生鲜农产品客户因规模较小, 资质较低, 难以达到银行的融资门槛, 冷链仓储企业应为其提供一定的融资服务。增强冷库企业的竞争力。
4.4 加快人才的培养
发展冷链仓储行业, 需要的人才十分广泛, 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一线的操作人员, 都是现代冷链仓储企业急需的。与此同时, 物流行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 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无论是哪一级人才都要注重实践和实训的积极开展。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 应该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立具有一定梯度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学校的特长,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上一篇: BizTalk在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 现代精确仓储物流管理系统优化与设计
权所有©:上海阳合储运
专业承接上海仓库租赁、亚博取款曝顾秒到账物流、上海电商仓储企业服务与微笑同在"的先进理念不断发展壮大。